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阳光普照》:台湾原生家庭生态的影像观照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9年,由台湾资深导演钟孟宏指导的影片《阳光普照》获得了大众与媒体的热议,在台湾金马奖中接连斩获5项大奖,也是台湾电影近些年在书写本土原生家庭生态上比较具有深度的现

2019年,由台湾资深导演钟孟宏指导的影片《阳光普照》获得了大众与媒体的热议,在台湾金马奖中接连斩获5项大奖,也是台湾电影近些年在书写本土原生家庭生态上比较具有深度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影片的英文名叫ASun,是与A Son的同音互文,也是影片的叙事内核。“阳光”“儿子”的标题总是会提醒观者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影片,然而影片《阳光普照》却与这一直观印象完全背反,钟孟宏导演在接近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呈现的是一个阴冷而现实的台湾原生家庭故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压力下,或是逃避,或是麻木。有的人本是阳光,最终却走进阴影永远躲藏;也有的人本是阴影,最终却迎来了阳光。影片借用阳光与阴影的隐喻,为几位角色赋予不同的人生属性,呈现出光影的强化对比,又以父与子的抵逆关系映射出当代社会的中国式家庭生存困境,而辩证修辞下善与恶的界限模糊呈现出伦理道德在社会复杂关系上的无力,透射出阴冷的现实主义观感。

一、现实主义语境下阳光与阴影的影像对比

电影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存在于普遍的影片叙事上,然而在一些影片中,对比被置于一种特殊的位置,成为影片叙事的核心驱动力,借助对比在隐喻上与现实层面的多重潜在关联,不仅赋予了影片叙事深刻性的内涵,也为影片角色带来由表及里的特征强化。而其中隐喻性对比在影片中的作用亦可以作为其叙事内涵的暗示与指引,呈现出强化矛盾视觉关系的隐性作用,更是作为影片驱动叙事发展的动源。在电影中人物内心写照与行为动机的书写,往往不仅是直观性的镜头聚焦,隐喻的对比修辞潜在性的作用则更能透射出深度的复杂人性,成为影片深入解读的钥匙,在台湾导演钟孟宏指导的影片《阳光普照》中,对比的隐喻作用被强化,成为影片叙事的内驱力,使整个影片中暗含复杂的潜引指涉关系,“阳光与阴影”“希望与绝望”都与片中人物及情节推进具有极强的暗指,更使这种复杂关联背后蕴含着更加深刻的寓理。

透过电影《阳关普照》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是“阳光与阴影”的深刻寓指,在影片中凸显“阳光与阴影” 的三个孩子,“阳光”的哥哥阿豪是一家人的骄傲,是学校的优等生,是父亲阿文心中“唯一的儿子” ,父亲阿文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大儿子身上。阿豪身上呈现的是温暖与阳光,在这样一个善解人意、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人身上,“阳光”几乎永远照耀着他,也正是因为无法承受难以躲避的阳光照耀,这个永远被“阳光普照”的孩子在不经意的一刻选择了永远地藏在阴影中再也不出来。阿豪的“阳光”凸显出与另外两个孩子阿和与菜头的强烈反差对比,对比之下的阿和与菜头则是台湾原生家庭中“阴影”的现实写照。 稍显不同的是,菜头这个人物自始至终是活在“阴影”之中,从缺少父母关爱,由奶奶独自抚养大所缺少的成长陪伴,到失足少年叛逆期为了帮兄弟阿和而犯罪,再到从少年辅育院出来走向歧途最终殒命,菜头的世界是完全没有“阳光”的。阿豪与菜头更像是阳光与阴影的两极,一个永远阳光,一个永远阴影。在二者之间,阿和成为既承载着“阴影”,又承载着“阳光”的中间部分,阿和与哥哥阿豪之间的背反是各自阴阳的反向,从生下来就“阳光”照耀下的哥哥阿豪最终躲进阴影,到从小不被重视走向歧途的弟弟阿和走向“阳光”。二者的互逆性最终转变为各自原质态的反面,而“阳光”与“阴影”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影片传达出在这对立的二元中,也有一部分是对立下的转变,而同时也透射出台湾原生家庭“中国式”伦理教育所产生的畸形心理。“阳光”是过度的关爱,“阴影”则是不被重视的心灵缺失,然而影片中“阳光”的哥哥阿豪最终承受不住,想躲起来,而待在少年辅育院的弟弟阿和却更渴望迎接“阳光”。这也形成了影片传达给观者的悖论,得到与得不到之间的困惑与挣扎。哥哥阿豪得到的关爱与优越的环境是弟弟阿和从小就缺失的,弟弟阿和无法得到的却是哥哥阿豪想逃避的,而反过来在阿和看来难以承受的“阴影”也是哥哥最想得到的。 “阳光与阴影”的寓指不仅体现在人物身上,也体现在影片叙事的推进上,片头部分菜头用开山刀砍掉了黑轮的手,阿和与菜头双双进入少年辅育院,影片用血淋淋的镜头将阴影笼罩在阿文一家。而“阳光”在阿和进入辅育院开始逐渐渗入,影片前半部分阿和逐渐反省,是从“阴影”中走出,而作为“阳光”指涉的哥哥阿豪却最终挺不住刺眼的阳光永堕黑暗。当阿豪离开之后,前半部分的“阳光”突然消失,菜头的出狱暗示着黑暗的阴影来临,已经走向“阳光”的阿和也即将被菜头的“阴影”笼罩,而这个“阴影”最终由父亲阿文彻底毁灭,阿和最终走向了“阳光”,换来的却是父亲阿文去承担更大的“阴影”。影片围绕着“阳光与阴影”的渐进渐出将叙事推向高潮,也在其中赋予了“光明与黑暗”更加深刻的体悟。[1]台湾原生家庭之痛,痛在无法面对的现实,每个人都挣扎在“求而不得”的困境中无法自拔,写实的影像呈现出阴冷的多面人性,镜头下的平凡众生生活在不平凡的坎坷人生中。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0/1222/450.html



上一篇:新与旧的对抗 ——阿来《蘑菇圈》中对生态与
下一篇: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环境对光山花鼓戏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