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毒理学报》栏目设[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数据库[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方[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征稿要[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刊物宗[09/01]
应用型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探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环境、新态势,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环境、新态势,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还远远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变化与要求。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大论断,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新时代的使命。作为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矿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改造升级的机遇面前,如何深化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如何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如何构建新型的、实践性强、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与企业合作由来已久,尤其自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大多数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型,开始随众贴上“应用型”标签,“校企合作”因之成为高校最火热的流行语。纵观目前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单一”。
一是合作形式单一化。所谓合作多是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人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
二是合作模式单一化。所谓合作多是各学院与企业签订实习实践基地等框架协议,多是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环节,企业多是被动的无奈的应付式的接受。
三是合作内容单一化。所谓合作多是时间短、形式多、内容少,只能看不能摸,走马观花式的转转,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系统、实实在在。
四是合作人员单一化。所谓合作校方多是某专业教师,他们本身缺乏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企业多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并不熟悉。
五是合作主体单一化。所谓合作多是学校积极、学校主动、学校热,而企业多是被动、不想参与、不积极的状态。
二、“校企合作”与“校企融合”
所谓“合作”即指双方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合作、互相配合的联合方式,常常是阶段性的;所谓“融合”即指双方密切结合,互相支持、互利共赢的深度合作,一般是持续性的。在高校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校企合作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蓬勃发展着,不同程度的深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但限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企业发展的利益性和社会机制的缺失性,使得多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表层的、肤浅的、暂时的、单一的、不稳定性的,多数只能称其为“合作”,距离“融合”有较大的差距。
所谓校企融合是一个双向发力的整合体,双方是互利共赢、激励约束并存的主体,二者是积极主动的、休戚相关的、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合作,为长期稳定和深远发展共同努力。相反校企合作中高校是主体,是积极主动靠拢企业的单方,而企业往往没有动力、没有利益驱使,看不到合作的战略前景,更感受不到合作后的成效,反而承担了过多的安全责任和社会责任,以致于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应付了事。
图1
三、“深度融合”与“生态机制”
“生态”一词从狭义上讲属于生物学范畴,从广义上来说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凡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等影响因子发生交互作用,形成良性共生体系的都属于生态发展范畴。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是其根本任务,高校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为了建立服务于人才质量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校企深度融合的目的就是在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实质性的参与合作建立共生发展的生态育人机制,最终实现企业利益回报和高校人才质量提升。
整体性:双方是发展的融合体,高校立足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技术支持、智力保障和社会认可。
互通性:双方是发展的互动体,高校要密切关注产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企业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与内容,不断沟通、不断调整,不断优化。
发展性: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是动态平衡的,高校可根据社会评价不断反省自查,企业可吸纳符合需求的人才进一步反哺自身发展,从而实现共生共荣。
四、构建应用型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
要建立校企之间稳固坚实的桥梁,搭建良性发展的平台,就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驱动、校企双体、共同发展”的深度融合的生态机制,协同培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技术和人才储备,推动行业、区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1/0120/493.html
上一篇:2019年度阿拉善盟生态与农业气象评估分析
下一篇:恰特草成分及毒理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