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生态学视角下建构美术新观念的价值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百灵唱了,春天来了。獭子叫了,兰花开了。灰鹤叫了,雨就到了。小狼嗷了,月亮升了……”《狼图腾》中毕利格老人唱的这首古老的歌谣,唱出了物种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生存

“百灵唱了,春天来了。獭子叫了,兰花开了。灰鹤叫了,雨就到了。小狼嗷了,月亮升了……”《狼图腾》中毕利格老人唱的这首古老的歌谣,唱出了物种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生存法则。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借鉴,艺术家受到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观念发生变革,催生了国内绘画的新兴面貌。自此,国内艺术家在西方美术体系的影响下成长,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个性化和维护“人”的独特身份,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依然是美术工作者不断努力和开发的重要职责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的开发等,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与他者的矛盾越发激烈,一些敏感的智者意识到整体与互生的重要性,希望建构“新人文主义”或是提出“去人类中心论”来改变这一现状。在美术形式和媒介多样化的今天,“观念”在创作中尤其重要,而什么样的“观念”才能在当下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美术工作者在创作中的追求,有没有比个性化、猎新,或者高超的技术、丰富的形式语言更有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东西能成为新的目标?所谓西方式的“精神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人们理解和阅读美术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滋长个人主义情怀的引导,让美术创作走进了小胡同。然而艺术家又一致认为,作品需和社会、人文、时代产生联系。

人是万物之一。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维持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近年来,全球生态整体不断被破坏,开始有艺术家逐渐介入社会现实,用作品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旨在以画笔为武器呼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广义上讲,“生态”不仅仅是指环境生态、自然生态,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生态、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等。因此,本文中所指的“生态”将是广义的生态概念。从生态学的知识和中国的传统智慧,从生态平衡、相互依存的角度探讨美术新观念和关注视角,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介入试图探索新的可能。(图1)

>图1 《森·物态》 纸本水墨 170×170cm(林杨杰 2017)

>图2 《侵·触》纸本水墨 170×170cm (林杨杰 2015)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态学于19世纪才正式独立,主要研究生物与非生物、有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生态学在进入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之前,早已被载入人文科学领域的史册,且发挥重要作用。近百年来,“生态”问题不断以各种方式挑战人类以及生存环境。有机与无机环境之间,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等相互关系的失衡,促使人类集体意志得到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也激起了艺术家的自省并对其产生了启发。艺术紧随时代多元化发展,促使作品百花齐放,表达形式愈加纷繁复杂,表现当下社会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艺术作品也相继出现在大众视野。

深层生态学的重要学者沃威克·福克斯(Warwick Fox)说道:“世界根本不是分为独立存在的主体和客体,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之间实际上也不存在任何分界线,而所有的整体是由它们的关系组成。”①然而传统西方伦理学鲜有把人类以外的事物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多数都是从“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本体的疏忽。利益间的严重倾斜,也就成为人类掠夺自然,进而造成整体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意识一旦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掠夺便成为理所当然。

《动植物入侵生态学》中指出“通常所说的竞争是指两个物种个体之间的直接斗争,生态学家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冲突。”②136“外来种有时可以缓慢地渗透到新环境中,而不会引起明显的混乱或造成当地相近物种的灭绝。”②137因此,人们总是不能很快察觉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当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成为“专门”的问题。而在整体论式微、自然凋零、物种减少、人类社会精神日渐颓靡的今天,艺术家应该如何体验当下?怎样清晰地表达这种体验?又怎样通过个人作品更有效地传达社会职责?深层生态学学者奈斯多次强调,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离不开最大限度的生物多样性和共生,生物多样性保持得越多,自我实现就越彻底。如果把这种思想融入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指导观念中,是否可以得到如下启发:1.从他者的角度思考创作方向,与他者建立起一种整体与共生的关系;2.美术作品从宣泄情感和探讨“人”的问题中转向探讨整体的公共生态价值;3.把“持久性价值”贯彻到美术的整个行动中,以与一切有机、无机体建立起和谐的相互关系为创作动机;4.将生态和生态学解决的问题作为美术行为的共同目标;5.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让创作的整个过程和思考变得有理有据。(图2)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qikandaodu/2021/0304/609.html



上一篇:阳光普照台湾原生家庭生态的影像观照
下一篇:菱花壶的古典之美与生态之韵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