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鄂尔多斯探索家庭草(林)场生态治理模式走上绿富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草场有了咱的名 绿色财富荫子孙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探索家庭草(林)场生态治理模式走上绿富同兴之路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驱车行驶在广袤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草天

草场有了咱的名 绿色财富荫子孙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探索家庭草(林)场生态治理模式走上绿富同兴之路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驱车行驶在广袤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草天相接的优美景色好似大自然展开的一幅壮美画卷。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口增加、超载放牧和气候条件影响,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鄂尔多斯草原开始退化、沙化,最严重时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占比达80%。

记者日前在鄂尔多斯市采访发现,随着草原生态治理的逐年深入,鄂尔多斯草原重现了过去“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的和谐之美。特别是近年来,当地通过创新“家庭草场”与“家庭林场”的生态治理模式,基层农牧民治沙植绿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农牧民从过去的草牧场使用者变为制造者、保护者,生态建设与生产生活实现和谐统一,生态建设成果显著。

“草场有了咱的名,咱就得担起这个责”

草原上牧民习惯用网围栏来划分草场。过去,他们围住的是生活,是自家牛羊依赖的“粮仓”;如今,他们围住的是未来,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绿色家园。

2000亩草场一望无边,一排排新植柠条长势喜人,这是记者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敖伦其日嘎嘎查牧民赵金柱的草场中看到的景象。“自从评上了家庭草场,不管是种柠条还是养羊,我的干劲都更足了。”擦了擦那块立在自家草场围栏边写有“赵金柱家庭草场”字样的标识牌,赵金柱说:“现在这片草场写上了咱的名字,那就得担起管好这片草场的责任。”

赵金柱所说的家庭草场,是鄂尔多斯市创新提出的草原生态治理模式。“过去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是项目招标,但由于过程复杂、农牧民接受度差,治理成效不明显。”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韩玉飞说,现在将传统招标模式下放到基层农牧户,用家庭个人承包代替原有项目招标,将有资质、有治沙基础的草场以户主名字命名为家庭草场,让农牧民转型成为生态治理项目的直接承包人,给予配套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生态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了一线。

在一排排的柠条之间,一条条黑色软管“藏”在其中,成为赵金柱家庭草场里最大的特色。“这些软管是为滴灌柠条而铺设的管线。”赵金柱说,以往靠天补水有所,现在依托滴灌方式种植的柠条不仅能节约水源,而且柠条的成活率也超过90%,这是林草部门为他家草场“量身定制”的柠条种植模式。

“牧民一直都有在草原种柠条的习惯,但在种植的规划与方法上仍缺少科学性。”查看完赵金柱草场的滴灌软管,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月生对记者说,柠条是治沙固沙的优选植物,平茬的柠条更是牛羊的优质饲草料。“只有因地制宜精细化种植柠条,才能真正起到生态治理的效果。”

为写好“精细化治理”这篇“大文章”,鄂尔多斯市林草部门“三管齐下”,指导农牧民在重度退化草原密植柠条,在中度退化草原进行带状补播改良,在轻度退化沙化的草原以自然修复的模式“围栏封育”。

“考虑到鄂尔多斯市地下水资源有限,我们封闭了一些草原上的灌溉井,在条件差、降水量不足的草原推广滴灌方式种植柠条,提高柠条成活率的同时有效节约地下水资源,生态治理也更加精准高效。”韩玉飞说。

牧民布拉格家住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玛拉迪嘎查,去年家里1300亩草场被评为家庭草场,他前期投入10万元种植的柠条长势良好,验收合格后政府每亩将补贴280元。“过去种柠条都是凭感觉,现在不仅有政府的技术指导,还有了资金补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生态治理的实惠。”布拉格说。

“绿了草原,富了百姓。”韩玉飞表示,“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鄂尔多斯市创新的家庭草场模式在高效落实生态修复任务的同时,极大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生态治理积极性,使生态、生产、生活达到最佳平衡点。

“只要自己好好干,家里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新年伊始,看着自家门前从过去的明沙梁变成如今的“高明智家庭林场”,高明智又有了新构想:林场中要再增加一些国家公益林项目、发展一些林下经济……

年轻时当过民办教师的高明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巴彦希里嘎查的家门前种树治沙。“当年家门口尽是明沙梁,春天风大沙堵门,庄稼种好几轮都抓不住苗子,全都让沙埋住了。”高明智回忆说,“要是再不治沙,大伙的日子就真的过不下去了。”也是从那时起,他抱着坚定的治沙决心,承包了2000亩沙地。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zonghexinwen/2021/0311/687.html



上一篇:英特尔X86对比苹果M1:实际应用是王道,生态仍然
下一篇:持续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