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江苏扬州举行生态葬集中安放仪式 33名逝者获敬

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扬州3月29日电 (记者 崔佳明)时至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29日,扬州墓园举行第四届生态葬集中安放暨“云祭扫”开通仪式,进一步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当日,33名逝者的

中新网扬州3月29日电 (记者 崔佳明)时至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29日,扬州墓园举行第四届生态葬集中安放暨“云祭扫”开通仪式,进一步倡导绿色文明新风。当日,33名逝者的骨灰与芳草为伴,回归自然。参加此次生态葬仪式的逝者家属表示,“人来自自然,理当回归自然。这种安葬逝者的方式非常好,遵循生命规律,给予逝者敬意与礼遇。”

33名逝者的骨灰与芳草为伴,回归自然。崔佳明 摄

33名逝者家属手捧着可降解的骨灰坛,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进行集中安放。记者在现场看到,花坪上33个整齐的坑穴旁,工作人员将生态骨灰罐徐徐地放置在坑内,亲属们将掺着鲜花的泥土撒入墓中,封穴复土,种满鲜花。没有墓碑,只有AR虚化的蝴蝶在大屏上翩翩舞动,飞翔在一片乌桕林和盛开的鲜花之中。

这是扬州墓园连续第四年举办生态葬集中安放仪式,至目前,已累计安葬骨灰百余具。“再次感谢主动、自愿参加生态安葬的个人和家庭,正是你们的现实思想和实际行动在悄然改变全市人民的殡葬习俗观念,正是你们的主动参与节约了日益紧张的土地,正是你们的带动和示范倡导着全市绿色殡葬的文明新风。”扬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在安放仪式上表示,希望通过今天举行的仪式,倡导更多的群众践行节地生态葬的理念,引领更多的殡仪服务单位自觉参加绿色、文明、生态的殡葬改革行动。

“入土为安,一沓烧纸……过去,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安葬逝人。如今,在扬州墓园,市民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绿色、生态且最为诗意的归宿--生态葬,让生命永恒地回归自然。同时,与芳草为伴,茵茵绿草象征着生命的不断延续,也象征着希望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承。”扬州墓园主任张峰说。

“传统风俗讲究入土为安、凭吊有物,对这一文化习惯,生态葬应予以尊重和延续。”张峰说。在扬州墓园生态葬区旁,记者看到一座形似公交站台的“人生驿站”,这是扬州墓园在全国率先开通的AR祭扫服务站,家属只需轻点屏幕,亲人的虚拟墓碑就可以出现在眼前。

在大屏上输入一位逝者的名字,其墓碑很快就显现出来,背景就是眼前的乌桕林和正在祭扫的人群,这是摄像头拍到的现实场景,而翩翩飞来的虚拟蝴蝶化作思念,让亲人感受到逝者的墓穴仿佛真实存在,带给亲人祭扫的真实感。

3月29日,江苏扬州举行生态葬集中安放仪式,33名逝者获敬意与礼遇。崔佳明 摄

“AR技术能实现虚拟事物和真实环境结合,有利于墓园生态葬的推广。”张峰称,这种祭扫技术还将支持手机等移动设备,如果亲人抽不出身、身体不便或远在他乡,只需登录扬州墓园授权的账号,即可完成远程AR祭扫。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一代又一代地逝去,墓地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许多城市墓园将面临不能再接受新的墓葬业务而被迫关闭,想让墓园继续开放,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墓地再利用,循环利用墓葬空间,这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张峰告诉记者,扬州墓园通过实施旧墓改造,使得原本安葬一代人的墓穴可以实现三代人共同安葬,既节省土地资源,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当日,扬州墓园“云祭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这为人们在云端缅怀逝者、寄托哀思提供了新的途径。一个健康、透明、完善的“云祭扫”环境,将让更多人的哀思得以安放。(完)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zonghexinwen/2021/0329/850.html



上一篇:海南推进实施垦区土地综合整治 严守耕地和生态
下一篇:炉石传说版本末期生态解析DH出场率暴跌,猎人成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 | 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生态毒理学报版面费 | 生态毒理学报论文发表 | 生态毒理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