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毒理学报》栏目设[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数据库[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投稿方[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征稿要[09/01]
- · 《生态毒理学报》刊物宗[09/01]
长江源头“生态课”:回归大自然 溯源故土亲情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图为治多县第一完全小学老师猛德为学生上生态道德课。 胡贵龙 摄 中新网青海玉树5月19日电 题:长江源头“生态课”:回归大自然溯源故土亲情 作者 胡贵龙 潘雨洁 地处青藏高原腹
图为治多县第一完全小学老师猛德为学生上生态道德课。 胡贵龙 摄
中新网青海玉树5月19日电 题:长江源头“生态课”:回归大自然溯源故土亲情
作者 胡贵龙 潘雨洁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近4700米的索加乡,头顶天空湛蓝,呼啸的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但索加乡寄宿小学的校园里未见一片被刮起的纸屑。
“学生们平时把纸盒、饮料罐等废品分类回收,获得的积分兑换成学习用品,渐渐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该校副校长洛松求英对记者说。
近日,中新网记者赴“长江源头第一校”—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寄宿小学。
图为治多县第一完全小学学生认真听讲。 潘雨洁 摄
洛松求英介绍,该校自2015年起开设“生态课堂”,每周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绿色、节约、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激发潜在的环保情感。
治多县是长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重要。近年来,当地积极开展生态教育,在中小学推广《家住三江源》教材,组织“我是小小环保卫士”等户外活动,举办生态保护讲座及环保征文比赛。2018年,治多县吉尕小学被命名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基地。
上海市退休教师叶红每年都去吉尕小学开展环保实践,“学校教室的墙面被绿色剪纸装点,孩子们的山水花鸟手绘、环保主题板报,无一不体现对自然、对家园的热爱。”她说。
“我们还在操场后面的草地上开辟‘种植园',学生们在那里观察昆虫和动植物生长,每年春融时节组织大家清理县城河道垃圾,保护源头水。”吉尕小学生态教室老师闹布智美介绍。
10岁的才让就读于治多县第一完全小学,平时喜欢拍照的他有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一张振翅起飞的天鹅照片。
“这是去年6月,我跟爸爸在索加乡挖虫草时拍到的,”才让回忆,“我边走边拍,也提醒爸爸将掀起的草皮覆盖好,挖出来的土要回填,垃圾随身携带、不能留在草山上。”
旱獭、隼、小鹿、藏羚羊、野牦牛…生态道德课堂上,才让和同学们争相展示着自己拍摄的“环保作业”,老师猛德告诉记者,今天上课的主题是“亲父母、亲天地、亲故土”。
图为治多县第一完全小学学生分享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 潘雨洁 摄
“如果孩子们的生命是一棵树,生态课堂是枝条,心灵的‘环保'才是根,枝条从根中汲取营养,”猛德说,“同样地,现代教育也是以传统文化为根,拍照片、捡垃圾…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都维系着对大自然最朴素、最深厚的情感,说到底,就是人对父母、对祖辈、对故土的感情。”
自由发言时,学生们心中都有一番关于“未来”的憧憬,有人想去三亚看“海上日出”,有人想当主持人登上大舞台,但才让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我想给村里建个带电的防熊栅栏,这样早上去挤奶的牧人就不会被棕熊攻击,”才让说,“爸妈希望我今后考去大城市上学,不做‘井底之蛙',但工作以后,我还是想回到家乡。”
“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全部离开故乡、留在城市,而是不论身处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这方天地、草原和牛羊。”下课前,猛德对学生们说。(完)
文章来源:《生态毒理学报》 网址: http://www.stdlxbzz.cn/zonghexinwen/2021/0519/1261.html